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硅材料两位学者获颁2016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27 17:02:52 来源:

10月15日晚,2016年“求是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根据“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公布的信息,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金一政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余倩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1914-2007) 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取的。基金会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自1994至2015年,共颁发1项“求是终身成就奖”,24项“杰出科学家奖”、和149项“杰出青年学者奖”、并资助近8000位青年学子。

    

    基金会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并全权负责奖项的遴选和审定。积极参与并支持基金会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包括杨振宁、周光召、简悦威、何大一、姚期智、孙家栋、施一公、韩启德、路甬祥等。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和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也曾经担任基金会的主要顾问。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奖励回国发展的世界级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旨在为中国一流大学引进海外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提供帮助,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

    

    金一政,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6年获英国Sussex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7年入职浙江大学;2015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研究方向集中于以溶液工艺为基础的高性能光电器件,在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曾入选2014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我的研究方向是以溶液工艺为基础的大面积光电器件。发光二极管(LED)和太阳能电池是典型的两类大面积光电器件,追求单位器件面积的“性价比”。当前的蓝光LED产业和光伏产业均需通过真空设备制备高质量晶体薄膜,在获得高性能器件的同时器件成本较高、生产过程能耗大。通过溶液工艺,如喷墨打印、“卷对卷”等方法进行器件加工具有产能高、设备成本低、工艺简单、生产过程能耗低、与塑料衬底相兼容等优势,有可能实现大面积、低成本的柔性光电器件。因此,溶液工艺的光电器件这一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且开始受到产业界的关注。但是,目前溶液工艺光电器件的性能尚不能满足实用需求,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

    

    我认为材料化学的创新是提高溶液工艺光电器件性能的源动力。因此,我的研究一方面基于器件物理的认识,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可溶材料并为之发展新的合成化学;另一方面结合器件工程的需求,开发新的材料化学调控各层功能材料的加工性能与界面性能,从而使器件高效完成各个基元过程。通过与合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实验室制备的红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原型器件在性能上已经可以初步满足显示和照明产业的需求。这一鼓舞人心的进展吸引了约2亿元的产业资本投资,并开始了相关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从实际出发,提炼并回答本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尽快克服关键技术难题,最终利用溶液工艺光电器件改变人类的生活。”

    

    余倩,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200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浙江大学电镜中心。致力于运用和发展多尺度、三维微结构表征,以及原位电子显微镜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同步表征技术,研究材料中的缺陷结构、缺陷运动和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性,相关论文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发表在Nature、Science、PNAS、Nano Letters等国际期刊,并承担2016年MRS年会的分会组织工作。

    

    “《周易》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所谓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坚强与坚韧并存,是历史和现实对一个完美人格的重要要求之一。然完美难以启抵,有宁折不弯那样破坏性的坚强,亦或有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的苟且,而二者之间的平衡往往是求之不得的。自然之法可谓大同,从对人的品质的要求移接到对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品质的要求,强和韧的并存同样是一种难以获得从而被苦苦追求的理想状态。更重要的,如同人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需要加上外界物理条件的标签。例如汽车的壳体和骨架材料需要在高速撞击过程中的保持高的韧性来保证其稳定性;航空发动机内的合金材料需要保证在上千度的高温环境下任然兼具高强度和良好塑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其微观缺陷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常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人们通过长时间生存知识的发现和积累已经总结出微观缺陷结构对材料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需要关注和认知的这些对材